2014年5月5日 星期一

台大合唱團--合唱的起源

台大合唱團--合唱的起源

作者|劉庭均
台大合唱團
臺大社會系四年級

  西歐的文化與宗教密不可分,合唱也是如此,一群修士吟誦式的齊唱由聖經經文譜寫而成的簡單旋律素歌(plainchant),無伴奏、無固定節奏,成為往後千年百花齊放的合唱起源。而中世紀的教皇葛利果一世(Pope Gregory Ⅰ,540-604)率先收集民間與教會傳唱的素歌編篡成曲集,後世便稱為葛利果聖歌。

  歌林多前書中記載聖保羅要女性在教堂禁聲的命令,除了女修道院以及世俗的場合之外,幾百年來的女性直到很晚才得以在教堂裡唱歌,所以教堂裡合唱團的高聲部通常由尚未變聲的男童組成,至今許多歷史悠久的合唱團仍然保有此傳統,例如:劍橋大學的國王合唱團。



  往後的作曲家做出不同的嘗試,單旋律的素歌開始有了互相唱和的其他旋律,產生複音音樂,像是奧干農(Organum),上方或下方會開始加入音程,慢慢加入對位手法和新的作曲技巧。

 
  而到了文藝復興,複音音樂成為了主流,當時的教會甚至因為認為多聲部的音樂過於浮誇花俏,過多的音符會使經文模糊,失去音樂服侍經文的本意,考慮禁止複音音樂,回復素歌傳統,而素有「音樂之王」之稱的作曲家帕勒斯提納(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1525-1594)的音樂卻可以在對位的技巧中兼顧歌詞的清晰度,且旋律優美和諧,是文藝復興集大成的代表。

  接下的四首歌曲為葛雷果聖歌和三首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作品,後三首的作曲家依序是喬望尼克羅徹(Giovanni Croce,1557-1609)、賈克阿卡戴爾(Jacques Arcadelt,1507-1568)和帕勒斯提那。台大合唱團這次的詮釋特別在曲風和聲工整且莊敬高潔的音樂中加入充滿現代感、浪漫而個性鮮明的薩克斯風,聖樂和薩克斯風兩種不同時空下的聲響,兩者的結合彷彿是兩個時空由平行軌道忽地交錯擦撞,瞬間的對話也許有衝突、也許有共鳴、也許有震顫,在霎時間達到無限的可能然後又復歸平靜。透過合唱工整的合聲與薩克斯風的即興發揮,期望帶給觀眾不同以往、嶄新的聽覺饗宴。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