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台大合唱團兩百人經典--張雨生〈河〉

台大合唱團兩百人經典--張雨生〈河〉

作者|林鈺凱
台大合唱團
臺大中文系三年級

當你平躺下來 我便成了河 迴繞你的頸間 在你唇邊乾涸
竊想你的眼神 我戀戀不捨 聚為一泓泉水 深邃清澈

當愛燎原成災 你徐徐側身 堆積肥沃河床 我是朝聖的人
我是客途的雁 卻一往情深 從此無意追逐 新綠的春

任我流吧 層層冰川 億年換幾吋 我也寧願這麼盼
等到昏黃 等到癡傻 等著公主吻青蛙

魔咒緩緩退盡 你笑的厲害 天曾缺掉的角 無非此等神采

我將殘翼放下 從河中走來 你正頷首告知 這裡有愛


張雨生〈河〉中的女神形象

  探究中國古典文學中「女神」的形象,最為人知的大概可以從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講起,之後被三國曹植的〈洛神賦〉繼承並轉化,已塑造出傳統的女神樣貌。往後的文學作品中,其實都暗含了這些「女神」的影子。

  宋玉描寫神女,偏重其非凡的姿容與華麗合度的衣飾,較少對兩者互動的描述。到了曹植手中,不僅承襲宋玉對女神的諸多描繪,甚至將其動作和情思刻劃得更細緻動人。男主角也不再在遠處觀望,而是拿出自己的玉珮向女神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女神也因著他的心而予以真實且細膩的回應,但最終仍是分離了。神與人之間存在無法跨越的鴻溝,因此有了永恆的美感與失落。

  張雨生此首〈河〉則轉化了中國古典文學中,無法觸及女神的傳統。人與女神的距離已拉近至肌膚之親,女神甚至不再帶有一絲神秘。但沒有因為少了這層人神間的距離,而喪失女神的神聖性。相反的,神秘感消退,愛的神聖性卻更高。神話學大師坎伯曾提過,肌膚之親應該是愛的完成,最神聖的愛會在其中展現。如歌詞最後所述,你的笑容,仍屬於天上。你迎接我,莊嚴而溫柔地,輕輕訴說著河的源頭。這個源頭,是女神更親近凡人,卻仍保有女神形象的原因,不是距離或神秘感,而是其湧動不息的愛。

台大合唱團版的〈河〉

  改編成合唱曲之後的〈河〉,被台大合唱團首度搬上國家音樂廳,並且,與高醫聲樂社合作,以兩百人的編制合唱張雨生經典。改編過後的〈河〉,捨棄了原本電擊他、爵士鼓等原版的樂器,以鋼琴、小提琴、薩克斯風,以及多種打擊樂器重新伴奏。改成四部合唱的版本,曲風也變得更加莊嚴和宏偉。長達6分28秒的〈河〉,從最初靜靜地開場,像是沿著下游的潺潺流水溯游而上,探索源頭,而越接近源頭的地方,水流越加澎湃激昂,音樂也隨著這個脈絡而越趨激動。似乎可以看見,從下游逐漸往上游走的過程中,正是一個凡人在探尋自己的愛的過程。合唱團在末段的拍手處,展演了一種接近癲狂的喜悅狀態,最後,音樂以一種莊嚴而神聖的和聲,作為這首歌曲的結束。除了令人有一種接收到愛的滿足感外,也令觀眾得到某種心靈上的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