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台大管樂團小史--「3D」的故事

台大管樂團小史--「3D」的故事

作者|曾佳平
台大管樂團



     相信待過管樂團的人,對這本小書並不陌生,而3D在台灣發展的歷史,竟然和台大管樂團有密切關係?
   

  每週五晚間,大家在團練室裡排排坐下,由學生指揮帶領大家「吹3D」,相信是很多台大管樂團團員共同的記憶。「3D Band Book」是現在許多管樂團常用的基本練習教材,於1983年由James D. Ployhar與George B. Zepp編著出版,而它之所以廣泛流傳,和台大管樂團也有相當的因緣。

     故事從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開始,根據台大管樂團指導老師之一的張穎中老師回顧,當年擔任台大管樂團小號首席的江啟得學長,同時也在幼獅管樂團擔任小號手。他發現「3D」是很好的樂團訓練教材,便將之引進台灣;原打算在幼獅率先嘗試,卻因諸多因素而未被採用。

  失落之餘,江啟得學長將「3D」帶回台大,想給台大管樂團練練看。一開始根本沒有人知道「3D」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應該怎麼使用;後來,台大管樂團的學生指揮、首席及團員們一起慢慢摸索,從第六頁開始逐步嘗試。而練習過程中當然遇到很多困難跟疑惑:

  「欸!音符左邊這個數字是什麼?」
  「不知道!那就吹看看吧!」

  實際試驗以後才發現,原來這些神秘的數字標註著音符在和聲中的位置,右側的升降記號則提醒演奏者要將音符吹得高或低一點,台大管樂團於是成為全台灣第一個使用「3D」的學生樂團,慢慢地這套教材也被推廣出去,造就今日學習管樂合奏者不可不知「3D」的盛況。
   
  時至今日已二十餘年,張穎中老師回憶道:「這一件事簡直就是台灣管樂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因為「3D」,台大管樂團的節奏、音準、合奏效率等各方面水準皆有一定提升,「3D」的使用也一直延續到現在,成為台大管樂團與全台管樂界重要的音樂傳承。


附註1:
台灣大學管樂團60周年團慶籌備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