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樂團裡的隱形功臣--手鈸

樂團裡的隱形功臣--手鈸



作者|陳柏儒
台大管樂團
台大政治系二年級

在一個管樂團或打擊重奏團演奏完一首曲子後,很常聽到大家稱讚定音鼓打了氣勢萬鈞的獨奏、木琴和鐵琴打出優美的弦律,或是小鼓和其他鼓類樂器又打了什麼複雜的節奏,卻很少人對於一首曲子中手鈸打了什麼樣子的聲音做出評論,但其實樂團中手鈸是讓樂曲好聽的隱形功臣。

手鈸(Crash Cymbals)這種樂器的演奏方式很簡單,只需將兩片鈸相撞就能發出聲音,因此很多人認為不需要特別練習手鈸,直到有一天突然打的時候,發現不管怎麼打都不好聽,不是被空氣鎖住,只出現如空包彈般的聲音,就是沒辦法讓兩片鈸完美地共振,而產生刺耳的金屬聲。正確打手鈸的姿勢其實是要一片鈸在下面、另一鈸片在上面,並且兩片鈸呈現45度角,打的時候必須分成兩次撞擊,避免產生被空氣鎖住、只發出空包彈的聲音;若是兩片鈸平行撞擊的話也可能只會發出刺耳的金屬聲,而不是好聽的鈸聲。其實打鈸也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並不像一般人想像只需要拿起來敲個兩、三下就能打出好聲音,筆者就曾經為了在管樂比賽中打出好聽的鈸,練習到手指關節都起水泡甚至長繭,天天練習持續了兩個月才打出好聽的鈸聲!


試打手鈸的影片:試打的第一組鈸是18吋,第二組是20吋


另外,手鈸也有分成不同的尺寸,其中最常見的是16吋、18吋還有20吋,其差別除了音量之外,主要是打出來的聲音:16吋的鈸音高比較高,常常出現在行進樂隊(上一篇介紹電影《鑼鼓喧天》的文章的影片內有出現)。18吋(見圖一中間那副鈸)和20吋(見圖一最下面那副鈸)的手鈸主要出現在管樂團或是交響樂團,其中20吋鈸的聲音最厚實。


圖一

手鈸打得好,整個樂曲聽起來真的不一樣,想像一下,你在一首交響樂曲打鈸,長達80分鐘的曲子只出現兩聲鈸,但你卻因為平常沒有練習而打出不好聽的鈸聲,那麼整首80分鐘的曲子就被這兩聲給毀掉了,因此一首曲子如果要好聽,手鈸絕對是隱形的功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