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箏與琴

箏與

作者│謝佩娟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政治系二年級

一切的開始,都是場誤會吧。

古典文學中,撫琴弄墨,是古代文人雅宴必有的活動;騷人俠客除了佩劍之外,似乎仍需背上一張琴,偶爾在竹林間與蕭蕭風聲,合奏一首蒼涼樂曲,才能顯其灑脫倜儻。而幼時的童蒙書《三字經》有云:「蔡文姬,能辨琴」,琴音還可真切透露出演奏者的心情。如此的細膩、風雅,使我對「琴」產生興趣。

說來荒唐,儘管心生嚮往,但卻從沒認真研究過,錯以為「箏」和「琴」是指涉同樣的東西,而「箏」的外貌又較為醒目、雕花精緻,所以當初就這麼選擇進入了懷筑古箏社,學習彈奏古箏。然而,面對比自己還高大的樂器,對於古人能隨身攜帶琴,興來即奏,我一直感到不諒解。後來,跟學長姐閒聊之際,才恍然大悟,「箏」和「琴」是不同的樂器。

箏的前身為「筑」這項已失傳的樂器,隨著歷史流變,古箏從七弦、十三弦、十六弦,慢慢演變為現今常見的二十一弦箏,長約一米五。現今演奏時多半會配戴玳瑁或壓克力的假指甲,並置於箏架之上彈奏,樂譜以簡譜或五線譜表記;古箏上的燕柱具有定弦的功能,故箏上的每條弦本身即具有固定音高,通常以D大調五聲音階定弦,而且因為擁有音箱的設計,所以聲音也較為清脆宏亮。

琴僅有七弦,長約一米二。其演奏者直接以真指甲觸弦,通常會置於琴桌上彈奏,無桌時則盤腿置於膝上,樂譜以文字譜表記,使用文字詳述全部演奏指法,除了演奏現成曲譜外,表演者有時也會即興演奏;雖然琴弦本身也具各自音高,但因基音低、弦數少,所以大部分時候,仍須借助左手吟揉按放以變化音高,而且琴缺乏音箱設計,所以音量較小。

在音色和曲目的表現上,箏和琴各有其韻味,以下讓我們來聆聽由古箏和古琴分別詮釋的《笑傲江湖》。

古箏版



古琴版



由此可發現,古箏的音色清亮,且指法上能以搖指、拂音等,使原本點狀的聲音連成線條狀的樂音,增加演奏的豐富度;而古琴則音色較為清淡穩重,彈奏上音符分明,別有一番遺世獨立的禪宗風格。

或許,有人好奇當我知道「箏」並非原先吸引我的樂器後,為何沒有棄箏而去改學琴?我想就音樂本身,我是比較喜歡古箏的,其樂音清麗、流暢,時而溫婉,時而悲壯,時而磅礡,演奏時格外散發著一分自信和氣質,且同樣能夠反照演奏者的心情。所以,儘管當初因誤會而邂逅,但是因為喜愛,我願意繼續這段與箏的情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