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音樂沒有標準答案——爵士低音提琴手林煒盛專訪

音樂沒有標準答案——爵士低音提琴手林煒盛專訪


撰文|鄭雅勻



        民國82年10月,臺北市博愛路上的功學社,幾位青年背著電吉他,分別在隔成小間的教室裡教著學生。熱衷搖滾樂的他們,例如石錦航和溫尚翊,那時候還不知道自己將成為臺灣流行樂界的知名人物;另一位靦腆的年輕人林煒盛,也不知道自己將和其他同事們走上全然不同的音樂道路。

        民國104年10月,林煒盛穿著輕便、提著一把從隔壁菜市場剛買的蔥,走進咖啡廳接受訪談。在爵士樂好手雲集的紐約歷練十餘年的他,回到臺灣,依然像個樸實誠懇的鄰家男孩。

        出生於台南的林煒盛,自幼就對音樂極感興趣,小學舉家遷至臺北後,學了好一陣子的小提琴,卻一直沒有進到音樂班的正規訓練之中。之後,他聽起西洋音樂,因為熱愛六、七零年代的搖滾樂,在高中開始接觸吉他,尚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系一年級時,便已成為博愛路功學社的電吉他教師之一。不過,那時夢想著「當個哲學家」的他,和爵士樂仍是毫無關係的兩條平行線。開始教琴之後,林煒盛慢慢接觸到搖滾樂之外的其他樂風:「那時候偶然聽到一些爵士樂的CD,可是都聽不太懂,不知道他們到底在吹什麼?」一位朋友告訴滿心困惑的林煒盛,如果想要聽得懂爵士樂,得像學習搖滾樂一樣,向老師自基礎樂理、和聲學從頭學起。於是林煒盛找了一位老師,和五、六位同學一起到老師家上團體班樂理課。某次樂理課課後,吹薩克斯風的董舜文詢問林煒盛,他們想要組一個爵士樂團,不知道林煒盛想不想一起玩?「只是,」董舜文說,「一個爵士樂團可以沒有吉他,但絕對不能沒有貝斯。」林煒盛思考一陣之後,便轉行去學貝斯。

        那時,林煒盛跟隨的老師金木義則,白天在聯合管弦樂團(即現在NSO國家交響樂團)拉低音提琴,其他時間也在林暐哲所創的Baboo樂團彈奏電貝斯,林煒盛決定向老師從電貝斯學起。過了一段時間,老師建議他,如果真的想學習爵士樂,還是得練習低音提琴,因為在一般認知的爵士樂領域裡,電貝斯仍較為少見,於是林煒盛也就一併學了低音提琴。金木老師有時接了數個場子,難免分身乏術,學了半年之後,大學二年級的林煒盛就過起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到大飯店幫老師代班的日子。「遇上學校的期中考、期末考,其他樂手坐在那裡放空等著上臺,我卻要抓緊時間拼命唸書」,回憶起當年景況,林煒盛依舊印象深刻。

        幾次上臺之後,林煒盛慢慢認識了音樂圈內的人,也有人在看了表演之後,主動遞上名片要找他合作。因為數次美好的經驗,林煒盛在大學三年級時決心要成為一名樂手。然而,當年在臺灣的資訊取得非常不易,金木老師因此勸告林煒盛,務必要前往紐約繼續深造。考量到時間與金錢,林煒盛計劃到紐約唸兩年碩士,用最精省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學業,但在準備托福與錄製徵選錄音帶(audition tape)的過程中,林煒盛也數度懷疑,真正的學習必然是在夜晚的jam session等舞臺上,那麼進了學校究竟能習得什麼?當他想通這點,決定把學生身份做為安心待在紐約的憑證時,申請的學校紛紛寄來了錄取通知,數所學校甚至給了他全額的獎學金。最後,林煒盛選擇了紐約州立大學普切斯分校(Purchase Colleg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踏上了他的音樂冒險旅程。

        到了紐約,林煒盛平日白天上課,晚上便開一個半小時的車到曼哈頓參加jam session。大部份的jam session時間約是半夜12點到清晨5點,參加人數眾多,在報名表單上簽了名字之後,等待兩、三個小時才上臺也是常有的事。有時林煒盛提早到了現場,就會從後車廂拿出準備好的睡袋、調好鬧鐘,先在車上小睡一下。但好幾次實在是睡得太熟,一覺醒來,外頭天已悄悄地亮了。這樣的日子過了大約兩個月,林煒盛覺得自己只要再多加強一些不足之處,應該能夠在當地生存。為了儘早達成自己的目標,林煒盛戒掉了吉他,專心彈奏低音提琴,「因為紐約是非常專業的地方,並不允許一個半調子。」
        
        對於林煒盛來說,jam session既是殘酷舞臺,也是進步契機。儘管上臺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又常會因經驗不足遭人擺臉色,而其他時間也僅能坐在臺下等候或觀看,林煒盛卻不以此為苦。他仔細觀察樂手們的互動,聽到不認識的歌,會詢問身旁樂手後把曲名抄下,過幾天便到唱片行買下CD回家聽熟,有時被他人嘲笑或白眼以對,他也不以為忤,反而藉此來審視自己的真正程度,並且努力張開耳朵聆聽,讓自己一次比一次更加進步。「爵士樂是非常依賴耳朵的藝術」,林煒盛說。jam session舞臺上,不僅不能帶譜,若有樂手要求轉調,也得立刻照做,這並不僅是依靠記憶能力,而是真正的通曉和聲,將和弦內化在心中。透過一次又一次jam session的磨鍊,林煒盛從曲目的熟習到心態的輕鬆,終於一步步地邁向職業樂手之路。

        林煒盛說:「做為一名職業樂手,和聲是最基本的語言。好的職業樂手靠的不是默契,而是實力。」身在「世界爵士之都」的紐約,爵士人才濟濟,出門做場時遇到的樂手總是不同,表演前也不會有排練的機會,但是到表演現場後,第一個音落下,全團的拍子卻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聽眾常以為這樂團至少已經為此排練無數遍,但事實上,一次都沒有——樂手們甚至不認識彼此!

        關於爵士樂的學習,林煒盛說:「學音樂應該要用耳朵去學,而不只是用頭腦去學。」許多人在學習樂理後,知道哪個音階可以搭配哪個和弦,之後每次solo遇上那個和弦便永遠都只跑那個音階,林煒盛認為,「這樣根本就是在算數學!」然而,學校並無法直接教導學生如何感覺音樂,只能傳授音樂上的規矩,面對這個狀況,林煒盛分享:「我在美國遇到很多樂手,他們都是從小開始接觸樂器,東玩西玩後就知道哪個音好聽、哪個音不好聽。當他玩了好一陣子,甚至在外頭有個樂團、有點名氣,才進到學校學習規矩。這種人進到學校,是讓規矩印證自己所學,而非學了規矩後,一輩子都被限制在框架之中,而不靠耳朵和感覺。」

        民國88年旅居紐約至今,熱愛音樂的林煒盛,從一個惶恐的小伙子,蛻變成目前紐約唯一臺灣出身的職業爵士樂手。林煒盛認為在音樂的世界裡,答案並不是他人給的那個唯一,而須透過長時間的嘗試才能獲得。就算自己找出了最佳解答,這個答案也將隨著時間與個人學習歷程而有所變動。「音樂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林煒盛堅定地說。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團室文物典藏誌--黑狗愛樂薩克斯風重奏團

團室文物典藏誌--黑狗愛樂薩克斯風重奏團

作者|韓念祖
台大管樂團


        隨著六十周年紀念特刊如火如荼地進行,沉睡在團室已久的回憶一一被喚醒,正當典藏組的同胞們努力清點著團室中的文物時,幾張框裱的老照片吸引了我們的注意,被發現時,它們躺在歷屆比賽獎狀的箱子裡,酒紅色的絨布上沾滿了灰塵,翻開一看,雖然沒有出現小當家般的動畫特效,但上邊的幾個大字「黑狗薩克斯風重奏團」確實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副召蔡淳任二話不說,拿起手機上傳到臉書上的校友社團,沒想到,這些照片的出土,不僅喚起那個年代的記憶,也是另一次大家重溫舊夢的好機會。

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古箏與時代的共鳴

古箏與時代的共鳴

作者|郭瑋葦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中文系一年級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早在公元前三至五世紀的戰國時代,古箏便在當時的秦國廣泛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又名秦箏。其結構大致是面板、箏首、箏尾、雁柱、琴弦、弦釘和側板,整體呈流線型,修長均秤,古樸典雅。唐朝詩人李商隱有〈錦瑟〉一詩,其中「錦瑟無端五十弦」的錦瑟傳説便是古箏的前身。最早的古箏有二十五弦,是分瑟而成,唐宋時則銳減為十三根弦,後增至十六、十八,再到現在普遍通用的二十一弦。



   琴架上二十一弦按五聲音階排列,一弦一音,涇渭分明,也可按照彈奏的需求移動雁柱。由於古箏的弦數衆多,兼可自由變動調性,因此擁有廣泛的音域,音階橫跨三個八度,堪稱是東方鋼琴。而古箏一弦一音的特性使其能與其他樂器高度融合,無論合奏或齊奏皆可打造出華麗的音樂饗宴,讓人耳目一新,餘音繞梁。古箏本身的音質飽滿通透,音色舒緩,簡直是為古曲量身定制的樂器。錚錚然的琴音,時而嘈嘈如急雨,時而切切如私語,快慢舒緩全應旋律變化,以下〈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一曲便將古箏動人的音色便顯得淋漓盡致。

2014年5月29日 星期四

台大合唱團:新詩與合唱

台大合唱團:新詩與合唱

作者|台大合唱團音欣部

  古今中外各式各樣的詩常常是作曲家譜曲的繆斯,今天為大家介紹兩首各從徐志摩、席慕蓉的詩譜寫而成的合唱曲。



  本曲歌詞取自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席慕蓉的詩集《七里香》。席慕蓉(1943─)生於重慶­,蒙古族人,蒙古語名穆倫席連勃。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後,赴比利時留學,就讀於­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返國後,席慕蓉任教於新竹師專美術科,曾以各式筆名­於中央日報副刊、聯合報副刊發表作品。1981年,席慕蓉出版第一本詩集《七里香》,­空前熱銷,短時間內重印多次,一時洛陽紙貴,從此席慕蓉兼具畫家與作家身分,多次舉辦­畫展、發表詩作與畫作,也出版散文集。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樂曲介紹--《Libertadores》

樂曲介紹--《Libertadores》

作者|彭大維、陳柏儒
台大管樂團



        前面介紹過管樂有分室內樂跟室外的行進樂隊,在打擊樂器方面,室內的打擊樂器和室外的行進鼓號樂隊樂器也有相當大的不同。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當室外的行進小鼓被作曲家編進室內的管樂曲,這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東西會激盪出什麼奇特的火花?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彈指之間--指法練習經驗分享

彈指之間--指法練習經驗分享

作者|李文婷
臺大懷筑古箏社
臺大藥學系三年級

  指頭來回不停的彈撥著琴弦,樂音如流水般不絕的流洩。古箏的技法變化多端,在彈奏較為複雜的樂曲時,除了聽覺上的震撼,演奏者的手指手腕,甚至手臂的使用都讓人目不暇給。每當看著技藝純熟的人演奏時,從手指到身體隨著樂音的起伏強弱而擺動,心中總是覺得那樣的身影真是帥氣,不禁崇拜。

  我認為古箏的指法很多,雖然難度較高的指法,追根究柢大約都是由基本指法互相搭配變化來的,但真正在古箏上實際演練時,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單純,而是要花費時間和心力去練習才能習得的。雖然我的琴藝還不是很純熟,但我想分享一些基本的彈奏指法,以及個人粗淺的練習心得,給剛入門或是對古箏有興趣的人,希望不失為初學者們練習時的參考。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台大合唱團兩百人經典--張雨生〈河〉

台大合唱團兩百人經典--張雨生〈河〉

作者|林鈺凱
台大合唱團
臺大中文系三年級

當你平躺下來 我便成了河 迴繞你的頸間 在你唇邊乾涸
竊想你的眼神 我戀戀不捨 聚為一泓泉水 深邃清澈

當愛燎原成災 你徐徐側身 堆積肥沃河床 我是朝聖的人
我是客途的雁 卻一往情深 從此無意追逐 新綠的春

任我流吧 層層冰川 億年換幾吋 我也寧願這麼盼
等到昏黃 等到癡傻 等著公主吻青蛙

魔咒緩緩退盡 你笑的厲害 天曾缺掉的角 無非此等神采

我將殘翼放下 從河中走來 你正頷首告知 這裡有愛